抓住契机 全面落实 发挥优势 服务社会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9-02浏览次数:10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 上海 200437)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当前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主导方向,使多元价值观处于和谐共存的状态。高职学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结合自身特点,针对自身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高职学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
Abstracts: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erves as the leading direction of the diversified values in China and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m. In order to fulfill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stat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us throwing themselves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关键词:高职学院  核心价值   途径和方法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ore value, Measures
正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强,职业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越来越为社会所瞩目。如何充分发挥高职学院自身优势,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职学院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我院在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办学经验,参考其它兄弟院校的成功案例,以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等现实情况为例,在全院学生中做了抽样调查,经过分析探讨学院教学对象的最新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德育体系;高度重视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引导其爱国行为;加强对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适度的荣辱观;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自身定位,及时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领域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成果的同时,在精神生活领域里,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变化了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实体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多元价值观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诱因。为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多元价值观需要核心价值的整合。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价值观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为主导。改革开放以来,从一元价值观转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互动;从整体价值观转向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融合;从理想价值观转向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共存;从精神价值观转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重。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也都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共进。邓小平指出:“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当然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① 一方面:“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②一方面又要坚决抵制、反对和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消极和腐朽文化。在改革开放中,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常常处于一种交锋的状态。这也是构成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人们思想的解放促使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多元化价值观,促使具有差异性的利益主体主动参与到现实活动中来,加强了社会的整合力。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价值取向的紊乱。多元价值观,使部分人原有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动摇,而新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多元的价值取向并非都是合理的、正确的。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秩序产生较强的冲击力。一个民族和社会如果思想涣散,价值冲突剧烈,必然导致离心力的扩张,难以把各种物质和精神力量统合起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33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成熟的价值观总是由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本原则与重要举措。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使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
值体系的影响最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决定》 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③。
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工人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
观的集中体现。

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光明日报,2006,10(19)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影响。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社会理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论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航标。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当前,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用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愈显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民族
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④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随着社会的转型,多元价值观的涌现,分不清是非曲直,甚至颠倒荣辱,导致人们知耻意识淡漠,甚至出现“厚黑学”。社会道德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和滑坡现象。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意义。
在当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通过确立我们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社会思想道德基地,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它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它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排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当前多元化的价值下,越是需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越是不能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它在多元价值观中处于统领和支配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冲突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和思想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起着导向的作用。它把价值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多元价值和谐共存。核心价值观把各种分散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努力,形成强劲的动力。
二、高职学院学生价值观现状。
高职学生个体价值观正处于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他们面临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与普通大学学生相比,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的意识等相当模糊;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刻苦精神;由于文化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兴趣往往受挫,致使他们情绪低落;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了解和把握高职学生价值观对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冲突。
高职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自我意识凸现,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但是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生价值观发生倾斜。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高职学生价值观最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冲突”的价值观上。
自我价值观冲突,表现为不稳定性。此时刻对某事较感兴趣,趋之若鹜;彼时刻,又束之高阁,不管不问。他们从众心理强,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清晰,也说不出选择的原因,常常自相矛盾,无法作出正确的抉择。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在学生群体中有少部分学生总是游离在集体之外。他们中绝大多数有较强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善于独立思考,有较强的创造力,但很容易走极端。
群体之间冲突的价值观。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
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低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短期的事情,而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生,他们的价值观则具有长期性和理智的特点。
分裂的价值标准,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价值判断标准经常变动,倾向用各种客观原因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对他人、对集体要求较高。
(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知现状。
1、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理论联系实际有待提高。
在对我院学生的深入调查中,发现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居多。在调查中,有73.47%学生最关心的事情,有40.82%一直在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动机呈现多样化,既有信仰共产主义? 也有出于为社会多做贡献,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还有部分学生是受周围党员影响,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证明,父母或者老师要求的,别人都申请自已就跟着申请了。从总体看,学生入党动机更趋向务实化、理性化。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上,绝大多数认可马克思主义,但不够深入、全面,不能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现实。理论基础不够牢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甚至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存在着模糊认识。
2、有较强的爱国思想、爱国情感,但爱国实践的方式亟待引导。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激发爱国情感、升华爱国思想和引导爱国行为的教育。我院学生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认识较深入,有65.08%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有44.67%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经常关心国家大事。有了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感,需要付诸行动,但部分学生止于情感。在现实中,或有满腔情感转化为行动的热情,但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而就此搁浅;或在实践中,容易被现实环境所遮蔽,使爱国主义停留于课堂、校园中。总体来说,他们是有爱国热情而不能升华为爱国思想,或空有爱国热情却不能化为爱国行动。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爱国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过时了;有的学生甚至对民族历史非常麻木冷漠。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下,他们过多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浸染,而对本民族文化怀疑、疏离、隔膜甚至产生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质疑,进而在心理认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没有了民族文化之根的归属感。
3、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个人理想还需进一步明确。
当今的高职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较强的认同感,有34.64%学生信仰共产主义。但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个人理想,关注个人今后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在调查中发现,在价值取向中有36.73%学生最崇尚的生活方式是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更关注自我发展。在个人理想上,26.07%学生认为理想不是“有利就想”,33.56%学生理想不明确。
4、是非荣辱认知较清晰,但个人自律意识较差。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上“诚信”、“公德”等等认知较明确,甚至当社会中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也有较正确地认识。但在现实中,如考试中往往出现一些学生作弊现象。他们有较正确的认知,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意志力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他们判断力弱化甚至走向反面。对社会公德要求较高,但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却缺乏同样严格的要求。部分同学荣辱感不强,混淆荣辱,甚至以耻为荣。这些不仅是学生个体今后发展的阻力,也是影响学风、校风、班风的关键因素。
三、影响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高职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遭遇了无情的粉碎。当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已放弃曾有的斗志,而屈服于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予高职生的思想也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客观上为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每个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都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些弄潮儿的努力下,经济发展上升了一个又一个的台阶。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一些不良的倾向有所抬头。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在市场经济中看来是合理的原则,被泛化到政治、文化领域中来,使人与人之间感情开始逐步淡漠。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学生在这些现实中都有切身的体验,同时也在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加之高职学生自认为在求学中遭受了挫折,对人生的看法又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他们的价值观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更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二)、学校的正面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建设应针对学生的独特性给予合理的、有效的剖析,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避免或减少学生价值观向消极方向倾斜。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也就是在文化体系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交界处。因此,它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环境变化较之普通教育更为敏感。在当下的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对高职自身定位的不清晰、不准确,导致在思想教育领域往往忽视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出现超越或降低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感觉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徘徊。学校的教育现状使学生思想产生困惑,对未来处于茫然的状态。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遭受的打击更大,挫折感更强。因此,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变形的可能性更大。
(三)、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也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他们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他们年龄、知识构造、社会阅历以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欠缺,使他们很容易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造成政治上的迷惑,对社会内涵理解趋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中学,他们先前已经形成的人生态度,也影响着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价值观的进一步形成。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温馨、和睦,注重子女教育的家庭,学生较容易接受学校的正面引导,有较高的耐挫能力。经过学校的教育,在校期间有较大的进步。反之,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也影响着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对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合力形成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更新。只有认识和把握影响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把握其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在新形势下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使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解决高职学生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德育体系。
德育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超前预防”的功能,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只有先学会怎么“做人”,才能更好地去读书、去学习、去思考,学校应该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把握教育对象思想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道德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把握核心价值的关键环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学生理解和认识到核心价值的内涵,才能使具体的学习、生活有强劲的动力和精神支持。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既要结合时代特点客观分析社会变革的现实,又要动态地把握学生当下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作用,又要扩展思想教育阵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其它各科教学工作中去。
1、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渗透力和吸引力。高职学院各级党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应率先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把全体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部署要求上来。在此基础上,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与学院的实际结合起来,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院中,可采取举办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和师生员工认真学习、理解,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实践中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自觉地规范、要求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组建一支高效德育团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需要组建一支高效德育团队。第一,抓好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教师道德素质渗透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教师的一言一行、仪容仪表、工作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自身道德素质是高职学生德育的首要前提。第二、高度重视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团委等专门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部门,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他们是与学生打交道较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直接,最明显。第三,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大课堂去汲取营养。在教学中联系热点问题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处于动态之中,教学更贴近实际也就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第四,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的领袖。在德育建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的道德水平的辐射力更大。在他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学生总体道德水平,也折射出教师道德状况。第五,抓好典型人物,要注意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先锋示范作用,尤其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更有说服力,更易被学生接受。
(二)、高度重视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高职学生多元的、冲突的价值观,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反映,需要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在人生观方面,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学生冲突的价值观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从外因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价值观的作用力的方向不一致。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方向,这就是导致学生价值观冲突原因之一。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宣扬的价值观不能产生合力,结果不仅削弱学校正面教育的力量,而且使学生价值观处于自相矛盾的状况。另一方面,从学校内部来看,也存在着诸多的价值观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的权威受到质疑,部分教师无所适从,对教育产生种种疑惑;学校教育管理尚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是诱发学生价值观冲突的重要原因。
因此,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价值观教育,利用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把握时势。针对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地讨论活动,使学生对现实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及时消除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因素,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学生分析现实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高职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
为此,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2、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针对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和社会中的复杂矛盾,及时予以引导。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敢于触及深层次的思想问题。3、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能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只有当高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有充足的动力前进,才有了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理想”就是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现阶段则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4、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5、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引导其爱国行为。
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明确要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建立在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国家发展历程的深刻了解基础上。学院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针对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有关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内容的教学和专题讲座。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职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学院要抓住契机,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针对全球化条件下,部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困惑,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确立和巩固爱国主义的思想,抵御“和平演变”的侵袭,开展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活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做忠诚的爱国者演讲会等等。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现实的爱国主义活动中来。
(五)、加强对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适度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马克思曾说:“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指出:对可耻行为的坠毁是对生命的拯救。知耻蕴含着向善的因素。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改过,进而提升道德层次。知耻而后勇,正如马克思所说:“羞耻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羞耻,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 明善方能知耻,只有正确认识为善、为荣,才能以耻为耻。同时,注意不要矫枉过正。过强的耻感容易导致社交障碍、抑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知耻教育必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
(六)、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自身定位。
高职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上,一些用人单位一味追求“名牌”和“高学历”,使人们在看待高职教育时往往戴上“有色眼镜”,存在着鄙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非正规教育”,接受高职教育是低人一等的事。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还不高,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办学特色不鲜明、科研水平不搞等自身的原因。在具体办学过程中,把高职教育看作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没有给予准确的定位。事实上,高职教育的中心在于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培养的是“实用性”而非“学术性”人才。它主要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属于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因此应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设社会适用的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既重视理论教学能力,又突出技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技术型、应用型的特点,重视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除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自立、自主、自信、自强、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党总支
 
参考资料:
1、《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李斌雄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J] 2007年1月
2、《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 张进辅 心理发展与教育[J]? 1998年第2期
3、《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与教育》古人伏 朱炜 中国教育学刊[J]? 1998年第2期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发展和形成》 陈亚杰 上海党史与党建[J]? 2007年1月
5、《建设主导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陈宪章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J] 2006年3月
6、《论21世纪初我国价值目标建设的基本原则》石元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 2004年9月
7、《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方法》 邵龙宝 教育探索[J]? 2001年第3期
8、《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庞兰霞 庞光永 高教研究[J]? 2007年1月下旬
9、《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龚艳 教育管理[J]? 2005年第4期
10、《从高职教育对象现状谈高职教育》 吴飞 教育理论研究[J]? 2005年第2期
11、《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罗锦珠 技术经济[J]? 2007年 1月
12、《论高职教育体制的路径依赖》 冉义明 经济师[J]?? 2007年第1期
13、《我国高职教育的价值定位》 黄亚妮 高职论坛[J]? 2003年11月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发展和形成》陈亚杰 上海党史与党建[J]? 2007年1月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纬度》高国希 思想理论教育[J] ?2007 01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 廖小平 科学社会主义[J] 2006年第1期
17、《知耻教育探析》徐海蓉 科技创业月刊[J]? 2004年第10期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焦国成 道德与文明[J]? 2007年第1期
19、《新时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盛春晖 理论界[J]? 2003年第1期
20、《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知耻”教育》 庄建华 贵州教育[J]? 2000年第10期
21、《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唐安国 陈汉聪 机械职业教育[J]? 2004年第2期
22、《荣辱观教育之我见》赵显军 天津教育[J]
23、《多元趋向 崇尚个性 自信自省——上海青年价值观念调查分析报告》[J]刘平
24、《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J]? 廖小平、成海鹰
2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光明日报 200610(19)
26、《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李斌雄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7、《当代职业教育新论》 马庆发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