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份党史大事记

发布者:赵伊雯发布时间:2024-11-30浏览次数:10

中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委员会文件

 

 


党史大事记

 

十一月

 

1-2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期刊工作委员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经管期刊创新发展论坛(2024)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年会在我校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100余家商学院院长、50余家经管类期刊主编及众多专家学者,共计400余人参加。

论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及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构建意义。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教授致欢迎辞。校领导史健勇主持开幕式。

5学校召开巡视整改工作专项推进会议暨学科科研、人才队伍专项整改。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副校长许开宇出席会议。巡视整改工作专班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许开宇主持。

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李江对学校前阶段已开展的巡视整改工作予以肯定,要求工作专班及各整改责任部门要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做好后续工作。他就进一步做好巡视整改工作明确作出部署:一是要高度重视巡视整改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感使命感,把巡视整改工作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学校改革发展、融入班子队伍建设、融入日常工作推进。二是要加强与兄弟高校的学习交流,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三是要筹划组建巡察工作专职队伍,形成整改工作有力抓手;四是要完善工作举措,健全制度机制,不断推进整改落实落细。

巡视整改工作专班组长、党委副书记孟星强调,集中整改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对整改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讲政治,各部门负责人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任务;二是求实效,巡视整改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真改实改,取得实质性推动和成效;三是善借力,要敢于动真碰硬,在集中整改阶段充分借助外力,加强调研,推动解决难点、堵点,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同日下午,学校围绕内控建设专项召开巡视整改工作专项推进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副校长王岩松出席会议。巡视整改工作专班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党政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逐项销号,把巡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以下六点:一是认清问题;二是压实责任;三是举一反三;四是逐项销号;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六是见人见事。

7上午,学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特邀上海市委网信办主任徐炯作《舆情处置与防范意识形态风险》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体中层干部,辅导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主持。

徐炯主任围绕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结合实际,以系统的思考和丰富翔实的案例,深刻阐释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剖析了新时代网络舆情研判处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规律、新策略,详细讲述了舆情预防的两道防线与处置的四个要点,结合理论辅导和案例分析,内容翔实、案例生动、深入浅出,对学校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阳副书记、副校长在主持会议中强调,各二级党组织、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阵地的日常管理,强化新媒体的建设,要融合网络发展新态势、新特征、新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坚持用好网言网语,不断增强学校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提升舆情研判、处置及应对能力,守牢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7-8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分别到国家会展中心慰问上工程“小叶子”。

李江书记在志愿者之家梦想舞台,为“小叶子”们讲授《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青年学生的担当作为》主题微党课。李江书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出发,通过人类社会发展史洞悉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规律、现代化大历史和大规律、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方面讲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并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李江书记寄语“小叶子”们,要心有所信,在强国路上坚定信念;要学有所悟,在求学路上苦练内功;要行有所成,在成才路上脚踏实地。

俞涛校长在志愿者之家学习园地,为“小叶子”们讲授“青春筑梦:青年在强国复兴中的责任与担当”思政课。俞涛校长提到,作为进博志愿者,“小叶子”们应深刻认识到参与进博会的重要意义,切身感悟进博会对上海及中国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进博会不仅是展示中国开放姿态的窗口,更是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桥梁。俞涛校长鼓励“小叶子”们,要以参与本届进博会志愿服务的经历为契机,深度参与人民城市建设、强国复兴建设,坚持“敢想”“敢做”“敢为”,在奉献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作出新的贡献。

活动中,校领导们来到文创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现场为志愿者们加油鼓劲。朱晓青副书记实地探望党员先锋岗志愿者,徐阳副书记、副校长为“小叶子讲师团”代表颁发聘书。

8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赵鹏飞来校调研。校党委书记李江出席调研交流会,党办、创新战略研究院、高职学院负责人参加调研。

李江书记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校46年来的办学历史,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发展战略以及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主要举措和发展成就,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为“科”服务、为“产”育人,实现高质量发展。

赵鹏飞会长介绍了近年来广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我校紧密结合上海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和成绩予以肯定,希望双方开展更多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调研期间,赵鹏飞会长参观了高职学院、航飞学院、机汽学院、电气学院、轨道学院相关实验室,并为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专题讲座。双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交流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10下午,学校与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共建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签约仪式暨医药健工联合体康复装备技术研讨会在松江校区举行。

签约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表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高度契合上海市提出的“3+6”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支持医工交叉融合是学校积极对接上海“3+6”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学校有信心也有能力为医学与工程的交叉融合提供工程技术支持。近年来,学校在医工结合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同济养志康复医院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是学校在医工结合领域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为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科研合作平台,期待双方以医院临床需求和患者应用要求为出发点,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共同探索医校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

同济大学养志康复医院罗剑副院长提出,康复医疗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而康复装备的智能化、精准化更是提升康复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优势,将为康复装备的研发与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后续,双方将在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康复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松江区、上海市,乃至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许开宇副校长和罗剑副院长共同为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11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郑长林一行来校调研,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副校长王岩松、许开宇出席调研会。

俞涛校长向市财政局长期以来对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以及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并就资金扶持、政策扶持、基建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郑长林副局长对我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依托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出一批有特点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表示肯定。他提出,要探索新途径、新方式,通过多方联动创新,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办学经费、科技创新三方面的改革。

13下午,校党委书记李江在行政楼B301会议室为新进教职工作专题报告。

李江书记围绕“国家上海发展战略”“全国、上海市高校分类和学校基本情况”“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精神”三个方面作专题报告。李江书记介绍了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情况,他指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上海未来城市的发展核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牛鼻子”,对原有的“四个中心”和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学校主动对接上海“3+6”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李江书记详细阐述了我校作为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发展战略,第四次党代会将确立的新“三步走”奋斗目标、“四大战略”“五场攻坚”,学校将努力建设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

李江书记在专题报告中对教育事业改革的新精神,包括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上海高等教育重大改革举措等进行了详细解读,鼓励新进教师主动增强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的大局意识,主动承担大学五大功能,多出教学育人科研成果,在服务学校发展中不断成长。李江书记的讲座内涵丰富、情真意切,激发了新进教职工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斗志。在场教师表示,将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14下午,校党委在松江校区举行双月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出席会议,党委统战部部长高锡文,各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负责人,民主党派代表、培训班学员代表等参加座谈。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朱晓青主持。

李江书记指出,学校党委牢牢坚持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基本方针,全力服务支持统战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坚持“一融双高”,把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李江书记就统战事业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要强化政治引领责任,凝聚共识画好同心圆;持续锻造坚强组织,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江书记强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也是推动“十四五”规划任务全面落地的攻坚之年,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之年。学校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充分发挥智慧作用,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工作,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也将继续关心好、支持好、服务好统战事业,共同奋力建设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

朱晓青副书记提纲挈领地回顾了中央、上海市委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统战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出学校统战工作要始终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相结合,与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相结合,搭建平台载体,积极为党外知识分子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坚持“一盘棋”,形成工作合力。

会上,统战部部长高锡文汇报了近期统战工作情况及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九三学社主委张可敏,民盟主委张立强,挂职干部代表、民盟盟员熊玉洁,致公党主委门勇,知联会会长孟勇,侨联副主席辛斌杰,民革党员吴刚,九三学社社员代表赵军,留学归国人员代表商逸澹,分别围绕本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培训班学习体会、挂职锻炼情况及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作交流发言。

会前,校领导带领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和统战成员代表,赴“翰墨丹青抒华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参观学习。

18下午,第六届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此次论坛以“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师生参与,共同探讨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创新应用。本次论坛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矩省(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王岩松出席论坛。

校党委书记李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李江书记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46年的发展历程,及学校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重点介绍了学校实施三大战略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李江书记指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为解决先进材料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论坛邀请了包括黄崇祺院士、张荻院士、江莞教授、丁彬教授、何前军教授以及金积德院士(欧洲)在内的20余位在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就高温超导电缆应用、金属材料构型化复合、功能基元序构型高强石墨及C/C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多个议题作报告和交流探讨。

21校党委书记李江一行赴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学习调研智库建设。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民,率浙江大学政策研究室、研究院等负责人出席调研活动并座谈交流。

李江书记指出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立足全球视野、国家智库、浙大战略的清晰定位,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全球影响的科教战略研究学术平台和高端智库的创新精神、有益经验,值得上工程深入学习借鉴。李江书记介绍了我校加强和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点举措、亮点特色和主要成效,重点介绍了我校创新战略研究院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上海教育现代化建设领域的咨政建言、重大项目、人才培养等情况,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奋进、共谋发展,努力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推动智库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叶民主任指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产业学院的实践是地方高校建设的样板案例。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战略研究院都以工程教育作为研究领域,具备较好的合作基础,已经开展了诸多合作,未来具有非常广泛的合作前景。两校战略研究院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研究。

会前,李江书记一行参观了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建院十周年成果展。

22学校举办以“交叉融合应对变化,继承创新塑造未来”为主题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世界一流院校的百余位青年才俊“线上线下”共聚一堂。校党委书记李江,副校长许开宇,市教卫工作党委人才工作处二级调研员芦�P�P出席论坛。

李江书记介绍了学校的三大战略,强调学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大的魄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李江书记热忱邀请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加盟我校,成就一番大梦想、干出一番大事业。

许开宇副校长作了题为“广聚人才应对变化,继承创新迎接未来”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办学定位、人才政策、人才支持和保障”三个方面总结了学校近些年人事人才工作的成绩,展示了学校主动融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化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新部署的姿态。

芦�P�P调研员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肯定了学校近年来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工作的重大突破;介绍了上海的引育机制、服务保障,展示了上海为高校人才所提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措施。希望学校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校特聘教授金积德作了题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变局与新机”的报告。青年人才代表张林立博士结合境外求学经历,介绍了自身在学校工作、生活情况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加入人才发展平台。

同日 “无问西东,青春前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红色文化教育艺术汇演于松江校区志宏堂举行。市十届政协主席、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原会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蒋以任,市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史文军,市教卫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老干部处处长、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秘书长金勤明,团上海市委兼职副书记刘真,校党委书记李江,党委副书记朱晓青,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阳,副校长夏春明、许开宇,校领导史健勇,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田信灿,校老教授协会会长夏斯云,市政协办公厅、上海市工经联、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上工程关工委老教授协会代表、上工程师生代表及泗泾附校少先队员代表共计500余人出席现场活动,累计超5000余人次通过“工程大青年”微信公众号直播在线观看,近40000人次观看图片直播,上工程青年共赴青春“大思政课”。

本次汇演由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紫荆合唱团的前辈们与上工程老教授合唱团、教职工合唱团、程韵舞蹈队、程韵戏曲社、学生合唱团、舞蹈团、主持人团及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的师生们共同出演,用以传递激情与梦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

李江致欢迎辞。他对蒋主席多年来学校发展的殷勤关怀,悉心指导和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学校将“文化兴校”作为学校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以红色文化教育艺术汇演为起点,传递自强不息、报效祖国、感悟美好生活的信仰之光,将“立德”“理想”“传承”的元素贯穿于两校之间、三代人之间。用一次“大思政课”将校园文化集中展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激励师生们传承和发扬“自强不息,青春前行”的精神。

金勤明、刘真、朱晓青、徐阳共同上台启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品牌项目《程园思想荟》,学校将在市教委、团市委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探索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模式,打造更多思政“金课”,画好铸魂育人“同心圆”。

本次活动以激励广大师生以奋进姿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主题,以两校校歌为灵感,传递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生活感悟。以合唱为主要形式,结合音、诗、画、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配合场景融入式演唱,以新中国的发展史为脉络,用艺术语会传递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23上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上海药物制剂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心脑血管非编码RNA成药性前沿科学研究基地2024年度工作会议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先进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侯惠民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军志研究员,副校长许开宇教授,来自四川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医药先进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侯惠民院士指出,我国高端制剂产品匮乏与智能制造技术及其装备不足有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关键技术问题。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上海药物制剂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心脑血管非编码RNA成药性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作为“药--医”学科交叉的技术平台,具备医药产品与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的独特优势,为我们自主创制高技术医药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研究院、工程中心和研究基地的发展壮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生物医药产品与智能制药装备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侯惠民院士、王军志院士等专家对研究院、工程中心和研究基地的发展方向和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强调:要凝聚专家智慧,以新产品为目标,聚焦高端制剂装备,契合国家和上海市战略目标,更多、更好、更强地服务生命至上的大健康理念。

许开宇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生命至上的大健康理念”全方位推进了健康上海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生物医药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基础;学校推进该研究院、工程中心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正是贯彻这一大健康理念的具体实践;研究院通过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高端制剂制造及其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为“药--医”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办公室             二○二四年十二月三日